北京市昌平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
发布时间:2017年02月10日 来源:
字体: 大 中 小 点击量:
北京市昌平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
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
——2016年12月21日在北京市昌平区第五届
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
北京市昌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宁 澈
各位代表:
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,向大会提交昌平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,请予审议,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。
一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
2016年是“十三五”开局之年,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之年,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、影响深远。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在区人大、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昌平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积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,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坚定不移转方式、疏功能、治环境、补短板,大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,为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奠定坚实基础。
(一)强化创新驱动,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升
经济运行平稳健康。初步预计,201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%以上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78亿元,增长7%;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420亿元,增长6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市级考核任务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%、9%。总体来看,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,区委区政府积极应对,主动作为,准确研判形势变化,密集出台有效举措,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,预计各项经济指标均可完成年度任务,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。
转型发展成效显著。预计三次产业比例优化调整为1:34:65,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达29%。旅游收入达109亿元,位居郊区首位。金融业发展迅猛,纳税额增长56.5%。中关村昌平园预计完成总收入3600亿元,同比增长6.5%。成立未来科技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。积极培育高端产业,引进符合区域产业定位项目319个。中科创新高技术产业园等18个重点工业项目开复工建设。入围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,乐多港广场开业运行,宜家家居规划调整获得市规划批复,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一期长峪城段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。成功举办昌平金融峰会、第三届国际魔术大会等重大活动。
创新创业活力迸发。成功入选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。新增市场主体1.5万户,总量达14.6万户,增长16.7%,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发展新区首位。央企集团和所属分支机构增至169家。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700家,其中国高新企业突破800家。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20家,新三板挂牌企业达58家。全力打造“回+”双创社区品牌,建成各类双创载体约190万平方米。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,专利申请量、授权量分别增长38.5%、17.7%,均居全市前列。品驰医疗设备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工程实验室。生命科学联合创新平台、“人人实验”平台上线运营,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落户昌平。7家大学科技园新增企业77家,累计达491家。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突破30家。
重点功能区建设提挡加速。未来科技城中海油、鞍钢入驻园区,累计14家央企、8200名科研人员入驻运营,市政配套基本完工,地铁17号线开工。沙河高教园部分教师安置房通过验收,矿业大学道路等工程基本完成。新城东区公共配套设施日趋完善,昌怀北路、南丰东路等市政工程竣工。生命科学园医药科技中心项目开工建设,众创中心项目预计年内投入使用,普罗吉项目竣工。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11条道路完工通车。
(二)突出减量集约,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
人口规模有效调控。围绕本地存量人力资源开发、公益性岗位整合、人房业动态监测等重点任务,积极开展全市人口综合调控改革试点工作。完善“五管”工作机制,制定实施30项年度配套方案。固化综合执法机制,开展19次全区性、32次项目化综合执法行动,整改“五小企业、六小场所”721家,实现新生群租房“动态清零”,拆除违法建设460万平方米。前三季度全区常住人口198.7万人,在发展新区中增量最少、增速最低,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。
低端产业加速退出。落实产业准入特别管理措施,严把新增产业准入关,不予准入或变更企业319家。制定实施《昌平区低端产业退出资金管理暂行办法》和《昌平区工业污染企业退出政策》,关停腾退工业污染企业40家、清理整顿工业大院5家,清退区域批发市场7个。加快昌平园“腾笼换鸟”步伐,摸排清理待盘活土地空间133亩。
区域协同有力推进。研究制定《昌平区2016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清单》和《2016年昌平区疏解计划》,深入实施“三个清单”管理制度。昌平园怀来分园入驻拓首工业炉、东华原医疗设备等首批6家企业。红冶汇新天津产业园启动招商。与邢台市巨鹿县、唐山市路北区等地建立初步合作。北汽福田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一期泵车项目顺利投产,成为首个京冀产业对接项目。
(三)推动共建共享,民生福祉持续改善
教育医疗资源全面优化。新引进6所名校名园,其中北京161中学回龙观学校正式开学,引进力度居发展新区之首。学前教育提质增量,新增学位2500个,3所幼儿园获评市一级一类园。推进医疗重点工程建设,北大医疗康复医院、北京美尔目第二眼科医院2家三级医院开业,区医院门急诊综合楼部分工程完工。南口地区实现医疗资源整合,有效提升西部地区医疗水平。完成50个“空白村”村卫生室建设。区域医联体不断壮大,已纳入市属医院5家、区属公立医院25家。十三陵、延寿分获国家卫生镇和北京市卫生镇。落实“全面二孩”政策,新增产科床位118张,增幅达45%。
区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。积极创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,制定落实“1+3”实施方案,完成沙河等5个镇级综合文化中心、30个村(社区)文化室升级改造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建成“回+”双创社区图书馆,开展公益惠民演出953场,送书下乡2.3万册。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,完成马刨泉九神庙、长峪城关帝庙等17项修缮工程。
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。大力开展创业就业服务,城镇新增就业2.65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.49%的较低水平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年内投入使用,公共就业服务效能全面提升。抓好社保扩面征缴工作,五项社会保险累计收支同比增长13.7%。大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,完成2403套保障性住房年度建设任务,1091套公租房开始配租。完成老旧小区抗震综合改造1.5万平方米、节能改造30.6万平方米。养老服务能力大幅提升,建成沙河、马池口、城北3个养老照料中心,阳坊、南口养老照料中心投入使用。编制完成《昌平区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》,新建规范各类商业便民网点90个,新增20个蔬菜直营店。
民生托底服务更加有力。按照“兜底线、补短板”的思路,积极拓展救助渠道。出台《昌平区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及低收入村发展的实施方案》,精准识别帮扶对象,为11个镇、25个低收入村、3739个低收入户建档立卡。完善精准扶贫救助政策,准确核定城乡低保等救助对象,为2813人发放低保金2325万元。大力发展慈善事业,依托“一帮一”“及时雨”等慈善救助平台,累计支出善款1290.1万元,救助困难群众4572人。
(四)聚焦生态建设,绿色宜居品质大幅提升
大气防治扎实推进。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方案,系统实施压煤、控车、治污、降尘四大措施,改造燃煤锅炉1175.9蒸吨,“煤改电”“煤改气”工程加紧实施,液化石油气下乡实现全覆盖。淘汰老旧机动车2.4万辆,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减少225吨,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。新增50辆电动出租车上路运营,更新新能源公交车58辆。截至11月底,全区PM2.5平均浓度为57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3.6%,空气质量排名全市第一。
水系治理成效明显。大力推进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,全区污水处理率提升至80%。未来科技城等4个再生水厂正式运行,小汤山等4个再生水厂进入调试阶段,温榆河流域19个排污口治理完成。全面启动5条河段黑臭水体治理,加快实施31个村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。有序推进中小河道治理,回龙观河、孟祖河等7条河道基本完工。
绿色空间持续拓展。高标准启动西部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,编制完成整体规划和建设方案,确定了6方面22项重点任务。西湖-湖门等重点村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。编制完成“一楔”郊野公园体系规划和全区湿地布局规划,沙河湿地公园预计年内完成前期手续。温榆河绿道竣工验收。完成平原地区重点区域绿化、京津风沙源治理(二期)、山区造林等造林营林工程共计2.1万亩,预计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提升至46.6%、66.87%。
(五)促进协调平衡,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
规划管理能力有效提升。积极落实《昌平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》。强化规划对城乡发展的引领作用,启动南邵等7个镇街的规划实施方案编制,科学调整镇街发展定位,分类打造现代特色小城镇。发挥未来科技城等重点功能区辐射带动作用,促进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服务改善。加快城乡结合部综合改造,积极推进“北四村”等棚户区改造。稳妥实施回龙观地区行政区划调整。建立区、街道(镇)、社区(村)三级网格化平台,划分网格1562个,各镇街网格化平台均正式运行。
城市功能品质显著增强。路网体系建设加速推进。全力服务保障京张城际、兴延高速路、地铁17号线等市级重大项目建设。以连通联络线、打通瓶颈路为重点,加快推进太平庄北街、望百路等19条道路建设。主干路网规划实现率提升至62.5%。持续打造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,新开调14条公交线路,13条线路增班增站,机场巴士昌平城区线正式运营,市郊铁路S2线新昌平北站投入使用。多措并举缓解交通拥堵,实施北苑路北延、G6北辅路及北郊农场桥改扩建等工程,针对旅游景点、商圈周边、高速进出口等重要堵点,科学制定综合疏堵方案,道路通行能力不断提升,交通拥堵报警同比下降54.5%。推进公共自行车二期建设,投放公租自行车5000辆。未来科技城北七家22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。加快智慧昌平建设,完成改建及扩容基站391个,新建有线电视双向网1.8万户,重点区域免费WiFi覆盖范围逐步扩大。促进社区治理创新,“一刻钟社区服务圈”覆盖率提升至62%。
农村地区发展不断提速。预计农村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10%。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。成功举办第四届北京农业嘉年华,接待游客133.6万人次,实现经济收入6070万元,均创历史新高。加快构建“互联网+农业”新模式,京东昌平馆建设进展顺利,以崔村镇为试点的“智慧乡村”建设成效明显。山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,创建市级美丽乡村38个。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。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评国家级示范社。
(六)增添发展活力,各领域改革全面深入
围绕产业转型升级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重点领域,梳理确定82项年度改革任务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,取消3项、合并2项行政许可事项,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类审批。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,出台《关于全面深化区属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》,8家区属国企完成重组改制。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,全面推开“营改增”扩围,市场主体活力充分释放。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开展,设立产业引导、创业投资、双创金融等系列基金。落实公车改革任务,封存机关公务用车672辆,启动区级企事业单位车改工作。探索城市管理体制创新,在回龙观、霍营开展“大城管”模式试点,推进执法重心下移、力量下沉。协商民主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,出台加强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和政党协商的实施办法,推行“参与型”社区协商模式。法治建设领域改革全面铺开,研究制定政府法律顾问制度,建立行政执法工作双随机抽查机制。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医药卫生、生态文明等领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。
此外,我们完成了全区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、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发布工作。通过电视、微信、报纸、网站等多种途径,以及领导访谈、集中解读、动画展示、宣传品发放等多种方式,大力开展规划宣传工作,充分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“共谱昌平‘十三五’蓝图、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”的热情。
在看到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: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;统筹城乡发展、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要求更加迫切;破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、改善宜居宜业环境任务日益繁重;提升社会治理能力,公共服务均等化、优质化水平亟待提高。针对这些问题,我们要抢抓战略机遇,采取有效措施,切实加以解决。
二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主要目标
2017年是落实区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的起步之年,是落实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,做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。
2017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: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党的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,坚持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,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,牢牢把握区域定位,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,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,以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为根本,着力抓好非首都功能疏解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、完善城市服务功能;着力发挥科技创新潜能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;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,向全面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。
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加快实现转型发展的要求,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,经与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指标体系相衔接,建议对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指标做出如下安排:
(一)经济发展类指标
—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.5%左右
—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%
—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5亿元左右
—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%左右
(二)减量发展类指标
——常住人口规模达到北京市要求
——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达到北京市要求
——年度用水总量达到北京市要求
——能源消费总量达到北京市要求
—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北京市要求
—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达到北京市要求
(三)创新发展类指标
——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8%左右
——昌平园总收入增长10%以上
——技术合同输出额69亿元以上
——全社会R&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6.5%左右
(四)绿色发展类指标
——森林覆盖率46.9%以上
——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7.12平方米以上
—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%
——全区污水处理率82%以上
—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北京市要求
——PM2.5年均浓度控制在55微克/立方米以内
(五)协调发展类指标
—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%左右
—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%左右
——主干路网规划实现率67.5%以上
——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达到北京市要求
(六)共享发展类指标
——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%以内
——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.8张以上
——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100%
——重点食品抽查合格率98%以上
——药品检测抽查合格率99%以上
——“一刻钟社区服务圈”覆盖率72%以上
三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工作措施
围绕完成2017年计划目标,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:
(一)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,大力推进产业转型,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
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。建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。着力提升科技、信息、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,推动能源环保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领域转型升级。以重点功能区、专业园区、“回+”双创社区等产业载体为重点,研究产业发展和功能区规划、建设、招商、管理的统筹联动机制,促进创新链、服务链、产业链贯通融合。力争昌平园总收入增长10%以上。落实未来科技城科技创新行动计划,加快公共服务区开发,支持筹建科技企业金融协会。提速TBD核心区开发节奏,抓好赛迪智能制造中心、计量科技创新园等项目,打造科技服务业新兴高地。加快生命科学园三期、北大医疗产业园建设,积极组建生命科学与健康协同创新联合体。同步推进新城东区、沙河高教园、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功能区建设,力促医药科技中心、泰宁综合等项目尽快建成运行。
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。全面推进“双创”意见实施,落实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年度创建任务,构建“人才、技术、资本、空间、信息、文化”六位一体的综合创新生态系统。力争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。重点做好回龙观金域国际中心和天通苑宅创部落、极客丛林项目建设,打造一批特色化创新创业社群。加快建设北京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。集中推进清华大学科研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,提升原始创新能力。深入整合知识产权、投融资、中介服务等各类资源,推动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,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。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“昌聚工程”,引进培育更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。保持专利申请和授权提质增量,争取全年专利申请量、授权量分别突破10000件和6000件,发明专利占比30%以上。
持续增强内需动力。强化投资拉动。重点抓好75项重点工程的跟踪服务,加强分解任务督查,确保各支撑项目实现预期。进一步发挥区级“绿通”优势,简化审批流程,推进“一会三函”试点项目,力促重大规划和项目建设尽早落地、高效实施。积极争取中央和市级投资项目,加强京张城际、地铁17号线、北苑北综合交通枢纽等市级重大工程服务保障。研究促进民间资本投资落地的相关措施,稳步推进一批PPP试点项目。力促消费带动。大力发展高端商业,尽快启动宜家家居项目地块拆迁,加快建设完善乐多港广场、八达岭奥莱等商业项目。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产业,深化与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合作,鼓励支持天安农业、环乐购等有条件的电商企业和平台快速发展。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功能,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,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,推动“旅游+”产业跨界深度融合。加快推进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建设,集中推进十三陵门户区改造提升,力促国家大马戏院、大明文化城等重大项目落地,打造京北旅游消费综合体。
(二)以推动疏非控人为重点,聚焦低端产业退出,集中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
多措并举控人口。出台落实全区人口规划。深入推进人口综合调控改革试点工作,制定实施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和细则,结合“三网”融合,形成服务于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人房业动态监测体系。进一步健全“五管四治三清”工作体系。继续加强人口倒挂村综合整治,注重疏堵并重,实施水电总量控制、垃圾污水处理费征收、房屋租赁税收征缴等政策措施。积极落实全市户籍改革措施,充分发挥居住证、积分落户等政策的调控作用,确保常住人口规模达到北京市要求。
精准发力优产业。进一步修改完善产业负面清单。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任务,强化政策引导、资金支持,力争清理退出工业污染企业30家、区域批发市场5家,撤并改造工业大院5家,尽快清退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。加快怀来分园开发建设,实现园区“三通一平”,推动入园企业进场施工,启动第二批入驻项目遴选,增加项目储备。
积极稳妥管空间。严格实行“两线三区”全域空间管控,编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减量规划和年度计划。保持打击违法违规占地的高压态势,确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“零增长”,再拆除违法建设400万平方米以上。切实发挥国土资源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及镇街动态巡查的作用,实施更加严格的新增违建巡防、查处、问责机制,对违法违规占地真正做到“早发现、早制止、早处理”,对重大案件及时立案查处。
(三)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,推动区域文化繁荣,加快补齐全面小康短板
大力建设首都教育发展新兴区。继续加大力度引进“名校名园”,推动清华附中昌平学校开工建设,人大附中12年一贯制学校尽早落地。强化新型校际联盟辐射功能,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,力争全年新增幼儿园、中小学学位3390个。加快重点教育项目建设,确保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综合楼、未来科技城第二小学等项目主体完工。积极发展科普事业,完成20个村(社区)科普画廊、3个社区科普体验厅建设。
全面实施健康昌平工程。加快北大人民医院北院区、区医院门急诊综合楼新改建工程建设,有序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大厦、人口计生综合服务中心、中医院迁址项目前期手续办理。建全运行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,统筹区域医疗资源,引导医疗资源向薄弱地区转移,扩大医联体签约范围,探索专科医联体,稳步推进基层首诊、双向转诊、急慢分治、分级诊疗工作。大力发展中医事业,完善中医医疗、养生保健服务体系,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区。
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。全面实施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“1+3”创建方案,加快大型文体中心项目实施,抓紧启动昌平文化艺术中心建设,力争天通苑综合文化中心投入使用,回龙观综合文化中心如期开工,推进南口、北七家、城北等镇级文化中心建设,新改建一批农村、社区文化室。抓住北京打造“三大文化带”的机遇,促进全区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。继续办好2017年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,不断扩大昌平“魔术之都”影响力。启动昌平档案馆新馆建设。
着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和创业带动就业战略,争创全市充分就业示范区,确保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.67万人以上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%以内。启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。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,力促区级养老院开工建设,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投入运营,新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30个。深入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,有效统筹公租房、定向安置房等资源,保质保量完成200户住宅、2.6万平方米非住宅棚户区改造,以及2500套安置房建设任务。全面落实低收入农户增收及低收入村发展的实施方案,坚持每年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精准帮扶和山区发展,落实“八个一批”帮扶措施,做到帮扶对象、项目安排、资金使用、措施到户、因村派人、帮扶成效“六个精准”,多渠道增加农户收入。
(四)以坚持绿色发展为方向,着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,加快建设宜居宜游的美丽昌平
打造更加清洁的人居环境。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,确保实现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圆满收官。加速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程,全面消除平原地区燃煤锅炉,争取实现昌平老城区“无煤化”,再完成64个村的煤改清洁能源。落实第六阶段车用燃油标准,继续淘汰1.4万辆老旧机动车。实施第二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,确保温榆河以南地区污水全部纳入市级管网,力争昌平污泥集中处置厂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,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2%以上。完成第三、四阶段中小河道治理。全面打响9条河道治理攻坚战,确保城市建成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体。
建造更加美丽的生态空间。发挥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重要功能,高标准完成并启动实施西部绿色发展先行区“1+1+4”规划,完成延寿沟域和流村百里环廊沟域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建设,启动南口风景关沟沟域工程。加快“一楔三廊”城市通风廊道建设,力争东小口郊野公园(三期)、沙河湿地公园开工建设。确保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建成开园。实施平原重点地区绿化建设和改造5000亩、山区造林6000亩,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(二期)3.7万亩造林营林任务,启动北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,确保森林覆盖率、林木绿化率分别提升至46.9%、66.92%。
塑造更加舒适的城市生活。路网建设持续提速,启动望百路、太平庄北街一期、创新中路等一批项目建设,开复工道路工程60条以上,力争山区旅游休闲路、秦北路等13个项目竣工通车,主干路网规划实现率提升至67.5%以上。全面提高南水北调来水使用效率,确保昌平新城地表水厂和十三陵水库补水管线工程主体完工。尽快启动实施“北四村”、城南化庄等一批条件成熟的棚户区改造项目,做好年度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。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,组建区城市管理委员会,建立城市运行指挥中心,实现“三网”融合、一体化运行。深入推进缓堵治堵,实施昌平城区、回龙观地区、天通苑地区的疏堵保畅工作方案,提高公交接驳能力和绿色出行比例。建设智慧昌平,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换代,启动华为云服务平台建设,深入开展未来科技城智能城市试验区建设。完成一批网络基站、无线宽带接入点等信息化设施建设。创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3个,花园式社区2个,集中打造一批小微绿地和“口袋公园”,构建宜居宜游的城市绿景。
营造更具魅力的农村风貌。提升农村人居环境,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完成农宅抗震节能改造500户,全面启动94个村的污水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。完成流村等7个镇、十三陵燕子口等8个村的旅游休闲特色小镇规划。抓好小汤山、十三陵、阳坊等特色小城镇建设。依托昌平特色果品优势,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,实施“旅游+都市农业”战略,完善“互联网+农业”营销模式,发展集种植体验、观光采摘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。高标准办好第五届北京农业嘉年华。
(五)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,加快简政放权,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活力
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创新和改善政策供给。提高政府服务效能,加大“放管服”改革力度,精简重点领域、关键环节行政审批事项,开展基层各类证明事项清理。完善权责清单制度,规范政府部门权力事项和权力运行,探索建立跨部门、跨领域“双随机一公开”监管模式。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,完善财税组收联动机制。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,推动部分监管企业重组整合,加大“僵尸企业”清理退出力度。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,探索建立城市建设发展基金,扩大企业债发行范围,继续推广实施村集体委托贷款和股权融资。积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做好医药分开及药品阳光采购工作。加快推进回龙观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,统筹开展城市管理体制、街道管理体制、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等方面改革。
各位代表,2017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在区人大、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凝心聚力,攻坚克难,砥砺奋进,全力加快转型发展步伐,不断开创昌平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,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,以饱满的热情和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。
相关名词解释
1.新三板。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。是经国务院批准,依据证券法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,2012年9月正式注册成立,是继上海证券交易所、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。在场所性质和法律定位上,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与证券交易所是相同的,都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2.“五小企业、六小场所”。“五小企业”即小化工、小服装、小加工、小木器、小作坊;“六小场所”即小饭店、小歌厅、小洗浴、小网吧、小发廊、小市场。
3.“大城管”模式。是石景山区于2014年探索启动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,围绕市容环境、生态环境、设施环境和秩序环境这“四大环境”,形成“区级指挥、部门共治、街道统筹”的三级响应体系。2015年北京市政府报告中提到,要“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,总结推广石景山区试点经验,出台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意见,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、力量下沉。”
4.“三通一平”。指基本建设项目开工的前提条件,具体指:水通、电通、路通和场地平整。水通专指给水;电通指施工用电接到施工现场具备施工条件;路通指场外道路已铺到施工现场周围入口处,满足车辆出入条件;场地平整指拟建建筑物及条件现场基本平整,无需机械平整,人工简单平整即可进入施工的状态。
“回+”双创社区、“人人实验”平台、集体“三资”管理、“营改增”扩围、一刻钟社区服务圈、“昌聚工程”、“一会三函”、PPP、“三网”融合、“五管四治三清”工作体系、“两线三区”、“三大文化带”、“八个一批”帮扶措施、“一楔三廊”、“口袋公园”、“双随机一公开”等名词解释参见《政府工作报告》。